新书 | 中国古代服饰文献辑刊(全三十二册)
中国古代服饰文献辑刊(全三十二册)
陈杨 黄鑫 选编
成品尺寸:185*260
精装16开
ISBN 978-7-5013-7154 -9
定价:25800.00元
内容简介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服饰的发展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哲学、民族等各方面都在服饰发展中有所反映。同时,不同时期社会的不同方面也持续不断地推动着中华民族服饰的的多样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服饰的外在形式美,更深层次地表达了服饰文化中礼仪等级的制度、劝善报德的内涵以及寓意吉祥的愿望。我们的先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服饰文献史料,自先秦两汉至清末民国,从会要词书到专述举要,为我们后世研究古代服饰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本书收集整理中国古代服饰文献百余部,其中多部重要文献为首次披露。本书的出版将为服饰文献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以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影视界、服饰设计界提供便利。
作者简介
陈杨,女,北京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从事古代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织绣工艺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标准化研究工作。北京服装学院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电影美术学会服装专委会专家委员。自2004年参加工作至今,保护修复国家级纺织品文物百余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概论》书目一部。完成故宫博物院多项古代纺织品文物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承担国家文物局专项《故宫博物院重华宫内檐装修织绣文物保护修复》,参与多项省市级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两项。致力于对中国古代织绣文物的修复更加深入的认知古代纺织和服饰历史。
出版说明
二〇二二年六月
内页欣赏
前言
中國作爲衣冠大國,有着悠久的服飾文化歷史,上至史前,下及明清,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散發着獨特的魅力。從舊石器時代出現縫紉工具開始,就已經有了人類對衣服的縫製行爲,《周易·繫辭下》中以“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將服飾之制示天下以禮的觀念引入華夏社會,成爲中國禮文化的肇始,服裝的功能也由原始的禦寒遮體,逐步被賦予了更多的禮制色彩,使古代服飾文化成爲中國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經服緯》中説:“禮别尊卑,嚴内外、辨親疏,莫詳於服。”服裝作爲一種媒介和符號特徵,可以直觀地標識一個人的身份、性别、社會等級差别。依禮着服,等級有序,貴賤有别,是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的顯著特點。《宋史》載:“輿服始於黄帝,成於唐、虞,歷夏及商,而大備於周。”周代確立了規範的冕服制度,在穿用場合、形制、色彩、紋樣、配飾等方面均作了等級區分和規定,服飾禮儀由此應運而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相繼建立各項制度的同時,也對衣冠制度作了統一要求,廢除了周代的六冕之制,衹着玄衣纁裳。到了兩漢時期,服飾的等級制度逐步確立,東漢以後又恢復了冕服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將祭祀服制和朝服服制加以完善。在服裝形制上,有上衣下裳和衣裳連屬兩種形制,在這兩種基礎形制之上衍生出諸如褲、襦裙、深衣、袿衣、襌衣、直裾袍、曲裾袍等不同的款式。《後漢書·輿服志》還對冕、冠和配綬等的尺寸、形制、顔色和使用者身份作了嚴格規定,甚至精確到寸,可謂古代標準化的典範。漢代的絲織工藝更加精湛,從馬王堆出土的以素紗襌衣爲代表的各類織綉文物可以見得,當時的織造技藝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準。漢武帝時期,因尊崇“孝治天下”的觀念,厚葬之風盛行,喪葬禮儀受到重視,使得喪服制度加以嚴格規定,將喪服分爲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五種,以款式、質料和穿着時間等區分遠近親疏和等級尊卑,這也是喪服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争,使這一時期的服飾文化發展受到很大影響,主要呈現兩種形式,以承襲秦漢遺制的漢族服式和具有北方習俗的少數民族服飾。到了唐代,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异域風格的融匯使這一時期的服飾發展呈現出自由、開放的嶄新局面。唐代的衣冠制度遵循古法,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七年(624)頒布《武德令》,服裝律令規定了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唐代服飾制度的繁複細緻不僅體現在對帝王服飾的要求上,對官員、貴婦着裝等也有相應的規定。唐高宗時期正式確立了不同官品穿戴不同服飾的制度,將官員服飾分爲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四類服飾的形制和服用規格各有不同。唐代女服,除了后妃命婦在朝祭等正式場合穿着的禮服之外,還有兩種風格的日常着裝,一種是窄袖衫、襦,或罩半臂,下身束長裙,肩加披帛,脚穿重臺履;另一種是受到异域風格的影響,女子穿翻領、對襟、小袖或圓領窄袖長衫式的“胡服”。唐代服飾形制在諸如《通典》《文獻通考》《唐會要》等文獻史料中得以證實,不但集中記載了唐代帝后、官員等服飾的種類和形制,還記載了服用場合等内容。唐女性着裝形象也多在一些墓室壁畫、洞窟壁畫、仕女畫、出土實物等歷史資料中可以找到印證:比如陝西乾縣永泰公主墓、陝西三原焦村唐李壽墓出土壁畫、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畫、唐張萱繪《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唐周防繪《揮扇仕女圖》、唐閻立本繪《步輦圖》、郭慕熙摹《宫樂圖》等等。唐代豐富的史料資源和實物資源,極大體現了當時社會的高度繁榮,服飾也在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最佳秩序。
宋代,科學技術處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爲了大力恢復和發展農業,開始廣泛利用水力。在此基礎上,紡織業也得到了發展,發明了水轉大紡車。《農書》對水轉大紡車的結構作了介紹,并説明了其生産力和生産出的産品品質都優於其他類型的紡車,這也是當時最早的水力紡織機械。在生産工具的提升下,宋代的紡織業快速發展,爲躲避北方戰亂,絲織品的生産逐漸南下,蘇州、杭州、南京、成都逐漸成爲了絲織業的中心,這也大大促進了南方絲織業的繁榮發展。宋代服飾制度延續晚唐五代,皇帝冕服形制與五代差异不大,依舊爲衮冕、通天冠、絳紗袍,后妃承襲禕衣、朱衣、禮衣和鞠衣四種形制。在服用面料和絲織材料方面,宋代織物的組織結構在沿襲前代的基礎上更加豐富,不僅有平紋組織的素紗和縐紗,還有紗羅組織的暗花紗、粟地紗、天净紗,二經絞羅、三經絞羅和四經絞羅;有平紋地起斜紋花的綺、斜紋地起斜紋花的綾,比如具有宋代特色的米字紋綺和异向綾;緞紋做地組織結構的織金緞、織入兩色緯綫的閃褐;重組織結構的錦,如宋錦、雲錦和蜀錦;還有最具宋代特色、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的緙絲織物,同時湧現出朱克柔、沈子番等緙絲名家,留存至今的作品多爲書畫包首或摹緙名人書畫,緙織技法也從唐代時期的“平、摜、勾、搭”技法基礎上又增加了“結”,使緙絲成品更加精緻細膩,爲後世留下了《蓮池乳鴨圖》《梅鵲圖》《紫天鹿》等傳世佳作。
明清時期是服飾等級制度非常鮮明且完善的朝代。明代重新構建了官員服飾制度,將“補子”作爲官品等級區分的標志,《大明會典》中對文武官補紋樣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文官一品至九品分别以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黄鸝、鵪鶉這些飛禽區分;武官一品至九品官補紋樣用獅子、虎豹等猛獸區分,不同品級的官服有不同的紋樣,不可隨意使用。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廢除了中國古代漢族傳承千年的寬衣博袖制度,推行本民族具有游牧和騎獵特色的緊衣窄袖式服裝,以服飾形制的改變作爲王朝更替的標志。從順治至乾隆年間,逐步細化和完善服飾制度,以此突出禮制教化的重要功能。順治九年(1652)頒布了《欽定服色肩輿永例》,規範了皇帝及士庶各階層的穿着標準,尤以皇室貴族和各級官員的服制、服色、質料、紋樣爲嚴,這一條例的頒布實施也爲後續輿服制度的改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清代的帝后服飾包括禮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雨服和戎服七類。在每個大類中又有若干分支,比如皇帝禮服的穿用場合包括上朝、祭天、祭地、祭日月時的穿着,根據祭祀内容和場合的不同,穿着不同色彩的禮服。清代的服制雖然有很多變革,但也有沿用前朝服制的形式,如祭祀服用的十二章紋飾、官員補子的紋樣承襲了明代。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皇朝禮器圖式》的頒布,標志着清代服飾制度的最終定制,自此之後各朝均遵此制而未有大更易。
“經”與“緯”的縱横交錯、相輔相成,爲中國古代燦爛多姿的服飾文化打下堅實的根基,體現着古代社會的倫理道德,禮制精神、秩序與規範、定式與靈活。服飾文化也從側面反映出古人重上下、分尊卑的等級觀念和古代禮法制度,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細密的經緯綫雖然渺小、細微,却可以周而復始、永無休止,不斷編織着多彩的錦衣華服、解讀着深邃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深刻内涵。
陳楊
二〇二二年六月
目录
第一册
歷代服制考原二卷(清)蔡子嘉 纂清光緒十四年(1888)西山草堂石印本一
古經服緯三卷釋問一卷(卷上至中)(清)雷鐏 撰(清)雷學淇釋清刻本二七一
第二册
古經服緯三卷釋問一卷(卷下 釋問一卷)(清)雷鐏 撰(清)雷學淇釋清刻本一
南北郊冕服議一卷(漢)劉蒼 撰(清)王仁俊 輯稿本《玉函山房 輯佚書續編》一七一
賀氏喪服譜一卷(晋)賀循 撰清同治十年(1871)皇華館書局刻《玉函山房 輯佚書》本一七五
賀氏喪服要記一卷(晋)賀循 撰清同治十年(1871)皇華館書局刻《玉函山房 輯佚書》本一八一
蔡氏喪服譜一卷(晋)蔡謨 撰清同治十年(1871)皇華館書局刻《玉函山房 輯佚書》本一九七
喪服古今集記一卷(南朝齊)王儉 撰清同治十年(1871)皇華館書局刻《玉函山房 輯佚書》本二一五
雙峰先生内外服制通釋九卷存七卷(卷一至七)(宋)車垓 撰舊抄本二三三
帶格一卷(宋)陳隨隱 撰清順治周南李際期宛委山堂刻本五〇一
五服圖解一卷(元)龔端禮 撰元泰定元年(1324)杭州路儒學刻本五〇七
第三册
冠譜一卷(明)顧孟容 撰清抄本一
汝水巾譜一卷(明)朱術 撰清抄本八九
深衣考一卷(清)黄宗羲 撰清嘉慶刻《借月山房彙鈔》本一六七
深衣考誤一卷(清)江永 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二〇九
三綱制服尊尊述義三卷(清)夏炘 撰清末刻《景紫堂全書》本二四一
儀禮禮服通釋六卷(清)凌曙 撰清光緒德化李氏木犀軒刻本四〇三
喪服制考八卷(卷一)(清)朱建子 輯清抄本五一五
第四册
喪服制考八卷(卷二至八)(清)朱建子 輯清抄本一
禮服釋名一卷(清)孔廣森 撰稿本四八七
喪服或問一卷(清)汪琬 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新安張氏霞舉堂刻《檀几叢書》本五三一
喪服答問紀實一卷(清)汪喜孫 撰清刻本五四九
喪服表一卷殤服表一卷(清)孔繼汾 撰清光緒元年(1875)胡鳳丹退補齋刻本五七五
第五册
儀禮喪服文足徵記十卷(清)程瑶田 撰清嘉慶刻《通藝録》本一
第六册
五服异同彙考三卷(清)崔述 撰清道光四年(1824)陳履和東陽縣署刻本一
喪服會通説四卷(清)吴嘉賓 撰清咸豐刻本二二九
五服釋例二十卷(卷一至五)(清)夏燮 撰清同治刻本四四一
第七册
五服釋例二十卷(卷六至二十)(清)夏燮 撰清同治刻本一
第八册
喪服經傳補疏二卷(清)葉大莊 撰清光緒玉屏山莊刻本一
弁服釋例八卷(卷一至七)(清)任大椿 撰清嘉慶元年(1796)王宗炎望賢家塾刻本一四三
第九册
弁服釋例八卷(卷八)(清)任大椿 撰清嘉慶元年(1796)王宗炎望賢家塾刻本一
冕服考四卷(清)焦廷琥 撰清光緒十六年(1890)刻本七一
深衣解一卷(清)戴震 撰清稿本三八三
深衣釋例三卷(清)任大椿 撰清乾隆刻《燕禧堂五種》本四〇七
第十册
釋服二卷(清)宋綿初 撰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書種堂刻本一
欽定服色肩輿永例一卷羅振玉 輯民國十三年(1924)東方學會鉛印《史料叢刊初編》本一八一
皇朝冠服志二卷(清)王侃 撰清同治四年(1865)光裕堂刻《巴山七種》本一九一
群經冠服圖考三卷(清)黄世發 撰清抄本二九三
第十一册
皇清職貢圖九卷(卷一至四)(清)傅恒等 纂(清)門慶安等 繪清嘉慶十年(1805)
增修内府刻本一
第十二册
皇清職貢圖九卷(卷五至七)(清)傅恒等 纂(清)門慶安等 繪清嘉慶十年(1805)
增修内府刻本一
第十三册
皇清職貢圖九卷(卷八至九)(清)傅恒等 纂(清)門慶安等 繪清嘉慶十年(1805)
增修内府刻本一
婦人鞋襪考一卷(清)余懷 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武林王晫、天都張潮刻《檀几叢書》本二二九
纏足談一卷(清)袁枚 撰清宣統上海國學扶輪社鉛印《香艷叢書》本二三七
奏定陸軍衣制圖説奕劻 編(清)練兵處 編繪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彩色套印石印本二四一
暫行祭祀冠服制朱綸等 擬清刻本二七三
洪憲修正吉服章制説帖不分卷清抄本三五五
服制圖民國鉛印本三七九
喪服鄭氏學十六卷(卷一)張錫恭 撰民國七年(1918)吴興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三八九
第十四册
喪服鄭氏學十六卷(卷二至五)張錫恭 撰民國七年(1918)吴興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一
第十五册
喪服鄭氏學十六卷(卷六至九)張錫恭 撰民國七年(1918)吴興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一
第十六册
喪服鄭氏學十六卷(卷十至十四)張錫恭 撰民國七年(1918)吴興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一
第十七册
喪服鄭氏學十六卷(卷十五至十六)張錫恭 撰民國七年(1918)吴興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一
喪服用古衣冠考清末影印本三一一
杜氏通典二百卷(卷五十六至五十八 卷六十一至六十三)(唐)杜佑 撰
明嘉靖中雲南李氏刻本三二五
第十八册
杜氏通典二百卷(卷八十八至一百三)(唐)杜佑 撰明嘉靖中雲南李氏刻本一
第十九册
通志二百卷(禮略第三至四 器服略第一)(宋)鄭樵 撰元大德三山郡庠刻元明遞修明弘治
公文紙印本一
文獻通考詳節二十四卷(卷十四)(清)嚴虞惇 撰清稿本一五一
重修事物紀原集二十卷(卷六)(宋)高承 撰宋慶元三年(1197)建安余氏刻本一七一
六典通考二百卷(卷一百三十四)(清)閻鎮珩 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北嶽山房刻本一九五
禮書通故五十卷校文一卷(衣服通故)(清)黄以周 撰清光緒十九年(1893)黄氏試館刻本二四五
七國考十四卷(卷八)(明)董説 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五〇九
第二十册
禮記(卷九至十 卷十八)(漢)鄭玄 注(唐)陸德明 釋文宋余仁仲萬卷堂家塾刻本一
春秋繁露十七卷(卷六至七)(漢)董仲舒 撰宋嘉定四年(1211)江右計台刻本五三
西漢會要七十卷(卷二十四)(宋)徐天麟 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五七
東漢會要七十卷(卷十)(宋)徐天麟 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六七
唐會要一百卷(卷三十一至三十二)(宋)王溥 撰清鈔本一〇一
五代會要三十卷(卷八)(宋)王溥 撰舊抄本一六九
皇朝類苑六十三卷(卷二十四)(宋)江少虞 輯明抄本一七五
太常因革禮一百卷(卷二十一至二十六)(宋)歐陽修等 撰清杜氏知聖教齋烏絲欄抄本二〇七
新定三禮圖二十卷(卷一至三 卷十五至十七 卷二十)(宋)聶崇義 集注清康熙十二年(1673)
通志堂刻本二八七
政和御製冠禮十卷(宋)鄭居中 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三九五
第二十一册
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三十三至三十七)(宋)謝維新 編(宋)虞載 輯宋刻本一
大金集禮四十卷(卷二十九至三十)(金)佚名 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〇三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六十卷(禮部二兵部)清影元抄本一七九
皇明典禮(三冠服制度 六妝奩)明建文刻本一九三
大明會典二百二十八卷(卷六十至六十一)(明)李東陽等 撰(明)申時行等 重修
明萬曆十五年(1587)内府刻本二二七
大明集禮五十三卷(卷三十九)(明)徐一夔等 撰明嘉靖九年(1530)内府刻本四五一
第二十二册
大明集禮五十三卷(卷四十)(明)徐一夔等 撰明嘉靖九年(1530)内府刻本一
三才圖會一百六卷(衣服三卷)(明)王圻 集(明)王思義 續集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
刻本一〇七
欽定大清會典圖二百七十卷(卷三十 卷五十七至五十九)(清)昆岡等 撰清光緒刻本三五五
第二十三册
欽定大清會典圖二百七十卷缺卷六十九 卷七十三(卷六十至七十四)(清)昆岡等 撰
清光緒刻本一
吾學録初編二十四卷(卷八 卷十五)(清)吴榮光 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吴氏筠清館刻本四五七
第二十四册
皇朝禮器圖式十八卷首一卷(卷四至五)(清)允禄等 修(清)汪浩存等 纂清乾隆武英殿
刻本一
第二十五册
皇朝禮器圖式十八卷首一卷(卷六至七 卷十三)(清)允禄等 修(清)汪浩存等 纂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一
第二十六册
禮儀器制考釋不分卷(吉服制 喪儀事儀凶服制)(清)孔廣森 撰稿本一
大清律集解附例服制一卷(清)朱軾(清)常鼐等 纂修清雍正刻本一三九
天方典禮擇要解二十卷(卷十五)(清)劉智 撰清康熙楊斐菉刻本一五五
刑律服制圖油印本一六七
白氏六帖事類集三十卷(卷二 卷四 卷十七 卷二十四)(唐)白居易 撰北宋刻本一九七
海録碎事二十二卷(卷五)(宋)葉廷珪 撰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河南僉憲劉鳳刻本二二五
丹鉛總録二十七卷(卷七)(明)楊慎 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梁佐刻本三四九
格致鏡原一百卷(卷十三至十七)(清)陳元龍 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三五七
第二十七册
格致鏡原一百卷(卷十八 卷二十七)(清)陳元龍 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一
奩史一百卷拾遺一卷(卷六十二至七十)(清)王初桐 纂清嘉慶二年(1797)刻本一四九
第二十八册
奩史一百卷拾遺一卷(卷七十一至七十四)(清)王初桐 纂清嘉慶二年(1797)刻本一
古玉圖譜三十二卷(卷十三至十九)(宋)龍大淵等 撰清乾隆余文儀彩繪本一三五
野服考一卷(宋)方鳳 撰民國九年(1920)上海涵芬樓影印《學海類編》本三一九
古胡服考一卷王國維 撰民國三年(1914)鉛印《國學叢刊》本三二九
冠服考一卷(明)楊慎 撰(清)鄭寶琛 纂輯清光緒八年(1882)《總纂升庵合集》本三八九
妝臺記一卷(唐)宇文氏 撰清順治刻周南李際期宛委山堂《説郛》本四七九
髻鬟品一卷(唐)段成式 撰清順治刻周南李際期宛委山堂《説郛》本四八九
續髻鬟品一卷(清)鮑協中 撰清宣統上海國學扶輪社鉛印《香艷叢書》本四九三
第二十九册
閑情偶寄十六卷(卷六至七)(清)李漁 撰清康熙翼聖堂刻本一
髮史一卷胡樸安 撰民國九年(1920)成都昌福公司鉛印《滿清野史初編》本一二九
便民圖纂十六卷(卷四 卷十六)(明)鄺璠 撰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王貞吉刻藍印本一五一
蠶桑説略一卷(清)李應玨 撰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刻本一六九
蠶桑輯要(清)沈秉成 輯清光緒元年(1875)江西書局刻本一九五
野蠶録四卷王元綎 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二三九
湖蠶述四卷(卷一)(清)汪曰楨 撰清抄本四六九
第三十册
湖蠶述四卷(卷二至四)(清)汪曰楨 撰清抄本一
蠶桑合編(清)陸伊湄(清)沙式庵(清)魏默深 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蘇州文東川刻本一六三
禦題棉花圖(清)方觀承 畫(清)高宗弘曆 題詩清乾隆三十年(1765)拓本二一三
禦製耕織圖(清)焦秉貞 繪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彩繪本二五一
多能鄙事十二卷(卷四)題(明)劉基 撰明嘉靖刻本三〇七
天工開物三卷(卷上)(明)宋應星 著明崇禎十年(1637)涂紹煃刻本三二五
農書三十六集(農器圖譜集十六至二十)(元)王禎 著明嘉靖九年(1530)山東布政司刻本三八五
梓人遺制(元)薛景石 著明《永樂大典》本五三三
第三十一册
刺綉書畫録七卷朱啓鈐 輯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神州國光社《美術叢書》本一
清内府刻絲綉綫書畫録二卷朱啓鈐 輯闞鐸 校民國鉛印本一二九
存素堂絲綉録朱啓鈐 著民國十七年(1928)石印本四四七
第三十二册
刺綉圖(三國吴)張淑媖 撰清刻本一
記錦裾一卷(唐)陸龜蒙 撰清順治刻周南李際期宛委山堂《説郛》本五
綉譜二卷(清)丁佩 撰清道光十二年(1832)梅花連理樓刻本九
雪宦綉譜一卷沈壽 述張謇 撰民國八年(1919)翰林書局鉛印本一三一
女紅傳徵略一卷朱啓鈐 輯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神州國光社《美術叢書》本一九九
黔苗竹枝詞一卷(清)舒位 撰清道光刻《昭代叢書》本二八五
蘇州織造局志十二卷(清)孫珮 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三二七
滑动屏幕查看完整目录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供稿 | 黄鑫 编辑 | 邓旭欣监制 | 隋阳审核 | 弘文